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新征程上,能源央企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科学有序推进,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是首次,是强化管党治党全面系统布局、协同高效推进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必须把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既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自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立足自身、合乎规律、造福人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科学上要达到“光辉的顶点”,也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只有“不畏劳苦”才有希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并作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党的领导、方向道路、根本立场、基本原则、时代使命、目标路径、工作格局、重点任务、涉外法治、队伍建设10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重要理论、重要论断。
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实现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提升。
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强调到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指明了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攀登科技巅峰要坚持目标导向、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否则,可能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既要跨越自身的科技难关瓶颈,还要冲破国外的封锁打压,道路尤为陡峭,必须有奋勇攀登的决心、信心和耐心。
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单列一个部分,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分量很重的部署,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推进伟大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统筹全局、应对变局、开创新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建设第一项战略任务,是因为这个问题十分重大、事关全局和根本。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二十大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部署,充分彰显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报告强调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意义重大。
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
“六个必须坚持”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出发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